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電影]海角七號:音樂、土地、愛情的感染與發酵

海角七號意外引發的熱潮我想可以歸因於本土意識崛起與經濟衰退下娛樂產業(尤其電影)的逆勢成長,網路的普遍性更讓口碑行銷有了最大的功效。

海角七號對我來說是倒吃甘蔗的類型,越後面越精采、越好看、越感動。我是南部土生土長的孩子,海角七號與其說是充滿濃厚的台灣味,我倒覺得南部的鄉村樸實才是架構鏡頭的主味,他們的真與樂才是電影拍出的當地食材。

網路上不少人批評情書故事的路線其實可有可無,但我反而認為,因為有這段劇情,阿嘉才會做下不願與友子分離的決定;日據時期分離的兩個戀人,是現代阿嘉與友子的對照,它帶給阿嘉勇於守護愛情的決心。

海角的主線其實是愛情。地方發展與樂團表演都只是營造氛圍、推動劇情的催化劑,真正感染觀眾的除了音樂與共同的土地經驗外,還有兩段相隔數十載的愛情--尤以情書的故事最為打動人心。

當在野玫瑰欲泣的旋律中,白髮斑斑的友子緩緩翻起來自海洋彼端綿延的思念時,不墜的愛情與哀悽的分離在我心底翻湧,激起的情緒是我始料未及;可能從電影開始的那刻起我就被一點點的添加不知名的成分,直到這份愛戀到達圓滿的終點時才猛然發酵。

海角七號的廣受好評的確言過其實,我想要重看一遍的部份也只有最後的樂團表演(而且是爲了音樂)與結尾的日語版野玫瑰。但海角帶來的熱浪的確給國片打了一劑強心針,我樂觀其成,相信只要台灣觀眾與投資方不放棄,台灣的影視製作人員也不會放棄。

最後,我想稍微提及電影娛樂慣用的商業活動--置入性行銷。海角內的夏都酒店、馬拉桑,甚至是中孝介,即使有人會批評這種行銷手段干涉了電影的藝術價值,但不能否認電影是大眾娛樂,是面向大眾的藝術與商業行為;這不可恥,也不利慾薰心,這只是影視製作者在合理的範圍內期能獲得更多製作成本、更多上映通路的合理手段,目的都是爲了能最大值把自己最佳的電影帶給最多的觀眾。

目前大眾對國片的關注需要持續,台灣的電影並非不好,懷著熱血與夢想的製作人員依然存在;其實,國片只是缺了點我們的支持與企業的投資。電影需要觀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