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電影]歸鄉 The Return:父權比擬神權,上帝創造世界的七天。

Photobucket
本片獲得2004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是俄羅斯導演 安德烈薩金塞夫(Andrei Zvyagintsev)個人執導的第一部電影。
如果要我選長達一學期的電影評論課裡所看的最喜歡的一部片,那我會毫不猶豫選擇歸鄉。
如果說每個人的一生中至少會有幾部刻骨銘心、無法忘懷的電影,那歸鄉肯定是我的其中之一。

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強烈的電影美學與絕對張力的敘事,帶給我一種無與倫比的震撼。一種癱坐在椅子上久久無法站起,只能陷在意識漩渦裡反覆咀嚼每個畫面的沉靜衝擊--真是傑作!

---
餐桌上,突然出現的父親親手分撕食物給在座的家人,鏡頭慢慢拉遠,他儼然成為這個家最偉大的主宰。父權與神權的相比擬,在變相的耶穌晚宴上,我們看到父親的傳統地位象徵,被投射以類神的方式存在,是如此的高不可攀、如此的無法違逆。我以為這是對父親的戀想、憧憬,父親的存在是種信仰。

旅途的七天,上帝創造世界的七天,父親展現父威父慈、親子互動的七天,充滿父親謎團的七天,以及讓兄弟兩人成長的七天。我們可以看到,父親有他威嚴的一面,有他慈愛的一面;即使闊別十二年,他們是他的孩子,這個事實不會改變。讓我們把重心放在兩個兄弟上:一個是尋求父親認同的長子,一個是排斥突來的父愛的么子。兩個對比卻相似的存在,在漫長的七天旅途中,經過衝突、考驗、學習,對父親的形象有改變、有扭曲:於是在父親墜塔的那刻,本該痛哭的長子異常冷靜,彷如父親的影子;本該厭惡父親的么子情緒激動,「爸爸」這兩個字不斷叫喊,顯示父親於他心中的地位之重要。如果要我說,在這七天中到底完成了甚麼(如上帝完成世界一般),我想是長子的成長,洗鍊之後的蛻變。父親在這七天裡展現父親的樣子,孩子憧憬、吸收、學習、模仿,仿若父親的樣子;長子就是這般的成果,這七天是象徵上帝的父親打造長子的七天。

那麼戲份佔得極重的么子呢?如果長子是爲了突顯父親地位的神化,那么子就是表徵父親的人類身分。這七天是么子的摸索期,突來的父親對他而言並無太多意義,對他來說那只是一個未知的身分。陌生是么子對父親的形容,他並不像哥哥那樣急著追尋他的父親,也不像母親有許多複雜難解的情緒,他只知道眼前的男人是忽然冒出來、要來干涉他生活的「父親」。但血緣終究是聯繫的。看著父親墜塔,年幼的孩子只知道先把情緒宣洩出來,嚎啕的哭聲中滿懷著對父親難以言喻的愛與羈絆。七天裡,嚴厲打罵與幾近冷漠的關愛,以及最後奮力追上塔的行動,充滿人性的父愛完滿傳達給了自己的孩子,填補了年幼孩子自小缺失的某個部份。

在蘇聯解體時同期消失的父親,十二年的行蹤、荒島上挖出的神祕盒子,即使這多少隱喻了父親可能是前政府的秘密探員,我以為這背後的一切只是個引線,是導演在探究「父親」與「兒子」這個題材外另增的一筆:沒有必要解謎,也沒有理由說清,這是爲了消匿父親的背景,讓神權化更有祂的姿態,讓觀眾猜不透父親一如兒子看不透父親。

歸鄉極具張力的構圖與光影色彩讓每個畫面都震撼人心,順著故事的節奏,難掩對父親共同的記憶與共鳴,複雜的情緒在強烈的畫面下被挑起。看著父親墜塔落地的臉,那無從猜測的表情,在平靜之中激盪波瀾,衝擊了觀眾與故事裡的孩子。其實,七天的旅程也成就了觀眾,渲染出的是難以言喻而磅礡的情感,卻虛渺的無法掌握。

---
From 電影評論課 我的期末評論報告

沒有留言: